美國紐約的“占領華爾街”抗議活動已經持續(xù)三周。最初,這被認為不過是一場失業(yè)青年發(fā)泄不滿的“鬧劇”,華爾街人士甚至諷刺說,這是“一群無事可干的人聚起來開一場PARTY”而已。但局勢發(fā)展正在超出很多人的想象。如今,抗議活動已由紐約蔓延到洛杉磯、波士頓、芝加哥等50多個大城市?;顒拥陌l(fā)起人甚至宣稱要發(fā)起一場全球運動。
毋庸置疑,美國的游行抗議活動將目標鎖定為華爾街,旨在表達對美國金融體系的不滿,的確暴露了美國社會所面臨的最急切的現(xiàn)實問題。正如抗議者的口號“我們代表社會的99%,我們不再忍受那1%的貪婪與腐敗”。然而問題是,99%為什么要反對1%?
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,過去20年間寬松的貨幣政策,制造了數(shù)額巨大的投機資本。因為全球經濟的規(guī)模有限,不足以支撐投機資本的預期回報水平,投機資本只能制造大幅度的市場波動,來“掠奪其他凡夫俗子的財富”。
在他看來,華爾街上的抗議活動同前一陣倫敦街頭的騷亂都源于同樣的理由:政府削減財政赤字的做法,讓窮人最先蒙受了損失;而金融投機制造巨大的市場動蕩,獲利來源主要是中產階層,投機者利用他們的無知或者無助,奪走他們的財富;各國央行打著刺激經濟的旗號,拼命增發(fā)貨幣,同樣也在侵蝕中產階層的儲蓄,降低普通老百姓的購買力。
中國現(xiàn)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江涌認為,過去十年美國最大的失誤就是投入曠日持久的“反恐戰(zhàn)爭”。冷戰(zhàn)過后,美國原本可以“馬放南山”、“鑄劍為犁”,充分享受和平紅利。但這種思維不符合美國不斷擴張的戰(zhàn)略需求,他們選擇了“以暴易暴”,從此深陷泥潭不能自拔,在財政捉襟見肘的今天,美國每天還要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地燒掉4億美元。
他認為,“美國病”包括產業(yè)“空心化”、經濟“虛擬化”,政府收入萎靡有限,支出剛性無限,財政赤字不斷創(chuàng)新高,接近GDP的100%。若加上美企、家庭與個人債務,美國負債已到天量,人均負擔18萬~25萬美元。如果沒有美元“印鈔機”的特權,如果沒有債權國持續(xù)“給錢”,美國早就破產。
其實,早在金融危機爆發(fā)的時候,美國民眾對華爾街金融集團就怨聲載道了。2009年美聯(lián)儲推出量化寬松政策時,就有美國網友評論:“看吧,‘金融肥貓’們已經把上一輪票子吃光了,今后肯定還有第三輪、第四輪……”
曾多次預測金融泡沫風險的美國經濟學家林登·拉魯什說,美國經濟事實上被一個強大的金融利益集團控制,他們從20世紀60年代就在美國掌握了各種權力,美國從此開始走向頹廢,從一個奮發(fā)向上、不斷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的生產制造業(yè)國家,變?yōu)橐粋€食利國家,人人都指望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發(fā)財,靠剪“外國羊毛”——剝削別國為生。
這一切,更取決于美元是全球性貨幣。雖然它越來越不守信用,但地位無人撼動。既然“錢能生錢”,印錢就能換來商品和服務,那么還有什么必要繼續(xù)發(fā)展工業(yè),或繼續(xù)進行科技創(chuàng)新活動?多年來,美國企業(yè)一邊把大量制造業(yè)轉移到勞動力便宜的新興發(fā)展中國家,造成美國本土的產業(yè)“空心化”;一邊又在企業(yè)內部大力拓展金融業(yè)務,在賺取超額利潤的同時,加劇美國經濟的“泡沫化”。
資本的基本屬性就是貪婪和不勞而獲。在資本還處于早期擴張年代時,馬克思就給它定了性。到今天一點沒有改變。在傳統(tǒng)的實業(yè)領域,產業(yè)資本的利潤率一般在10%以下,例如長期以來美國汽車產業(yè)利潤率只有5%,從事這種又臟又累的“倒霉的事情”對于發(fā)達國家的金融資本來說毫無吸引力,因為從跨國產業(yè)轉移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可以賺到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,它們當然不愿意回到發(fā)展物質產品生產的老路上去。
今天,美元依靠其世界貨幣的地位,已經把這種“金融癌癥”傳染到了全世界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目前全球每年的貨幣交易額高達700萬~800萬億美元,其中與商品生產和流通有關的部分只占1%;全球每年的金融商品交易額超過2000萬億美元,而世界GDP總額只有50萬億美元,與商品生產和流通相關的金融活動僅占2.5%。通信與信息革命加快了這一進程。本質上,那些在金融市場虛擬衍生出來的“貨幣”,不過只是一些電子符號。就像賭場里的籌碼一樣,它們不代表任何真實的價值。
從某種程度上說,在全球經濟大危機之前,美國經濟體系的金融部門已經形成“一個自我膨脹、自我循環(huán)的體系”,如同一個大毒瘤,吸取著經濟肌體的血液和營養(yǎng)。這樣,整個經濟的投機賭博氣氛越來越濃厚,一有風吹草動,就可能瞬間崩潰。而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,這種巨幅“波動”不但使美國經濟自身無法持續(xù)發(fā)展,受到連累的還包括新興發(fā)展中國家在內的全球經濟。
經濟學家李才元認為,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,包括世界各國在內的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場“金融內戰(zhàn)”:經濟結構中,實業(yè)是造血的骨骼,資源和金融是吸血的皮肉,二者必須有個合理的比重;世界經濟如今就像得了“肥胖病、高血壓”的人,早已氣喘吁吁。對各國來說,走出大危機的惟一出路是“止血加造血”——抑制資源泡沫、限制金融炒作、管住貨幣濫發(fā)、扶持實業(yè)和科技創(chuàng)新。
但他表示,這個“沉重的共識”還遠遠沒有達成。如果強勢利益集團不能改邪歸正、以身作則,全球經濟的根本問題就很難解決,或許民眾的抗議會讓各國的決策者更加清醒,并真正做出正確的抉擇。
中國更應該從“美國病人”身上學到些教訓和經驗。拉魯什曾警告美國貨幣當局,貨幣的幻影讓人們失去了理智。“錢生錢”游戲遲早會終結,人不能變成貨幣的奴隸。本質上,任何貨幣金融系統(tǒng)都不過是一個“紙面的系統(tǒng)”,從長遠看,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取決于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實物經濟(physical economy)。
陷入華爾街式的金融化賭局,或者陷入“惟GDP論”的數(shù)字幻覺,都不是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之路。因為最終,人們將不得不面對“99%反對1%”的困局,不但經濟肌體無法健康生長,社會生活也可能陷入動蕩和危局。